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Rapid, field‐based assessments of rock hardness are required in a broad range of geomorphological investigations where rock intact strength is important. Several different methods are now available for taking such measurements, in particular the Schmidt hammer, which has seen increasing use in geomorphology in recent decades. This is despite caution from within the engineering literature regarding choice of Schmidt hammer type, normalization of rebound (R‐) values, surface micro‐roughness, weathering degree and moisture content, and data reduction/analysis procedures. We present a pilot study of the use of an Acoustic Energy Meter (AEM), originally produced, tested and developed within the field of underground mining engineering as a rapid measure of rock surface hardness, and compare it with results from a mechanical N‐Type Schmidt hammer. We assess its capabilities across six lithological study sites in southe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in the Greater Brisbane area. Each rock exposure has been recently exposed in the 20th/21st century. Using a ‘paired’ sampling approach, the AEM G‐value show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ith Schmidt hammer R‐value. While both devices show variability with lithology, the AEM G‐values show less scatter than the Schmidt hammer. We conclude that each device can contribute to useful rock hardness testing in geomorphological research, but the AEM requires further field testing in a range of environments, and in particular on older and naturally‐exposed rock surfaces. Future evaluations can extend this pilot study by focusing on sampling procedures, energy sources, and data reduction protocol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comparison study with other rock hardness testing apparatu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2.
车载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在煤层气井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城矿区位于陕西渭北石炭二叠系煤田东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边、浅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中深部地层平缓,断裂稀少。矿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在分析矿区地层及钻进施工难点的基础上,应用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进行煤层井的钻探施工工作。通过对钻进中钻井液技术和钻进参数的介绍,较为详细的说明了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在煤层井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采用车载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能大大缩小纯钻进时间,提高钻进效率,节约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孔内事故风险。  相似文献   
43.
韩尚孝  杨晓奇 《探矿工程》2013,40(10):19-22
通过对甘肃肃北七角井铁矿区0310mm口径基岩水井空气泡沫潜孔锤钻进施工,总结验证了空气泡沫潜孔锤钻进施工大口径基岩水井的工艺,提出了不同孔段的钻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4.
舟山海域淡水资源调查项目DZS1孔,水深15 m、钻孔深度达202.1 m,在以粘土层和砂层为主的第四系覆盖层全孔取心、在风化基岩层取心2 m。在第四系覆盖层不下套管直接利用φ127 mm钻具进行绳索锤击取心钻探,基岩采用φ127 mm钻具作为套管、φ50 mm钻具单动双管回转取心钻探。介绍了该孔的主要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勘探船抛锚定位、潮汛对钻杆的影响、钻探取心过程控制、用取心钻头不取心扫孔技术、更换钻头技术、泥浆工艺等。  相似文献   
45.
朱英  王迪  赵宪富 《探矿工程》2012,39(5):71-74
在松江河石龙电站边坡加固工程中,采用小直径抗滑桩加锚杆的桩锚联合支护体系,替代单纯的大直径抗滑桩,解决了陡峭边坡大型设备无法使用问题。采用潜孔锤跟管钻进工艺,解决了人工填石层钻孔坍塌及不能用水做循环介质的问题。介绍了该边坡治理方案及其施工技术,对陡峭边坡灾害治理工程有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6.
张鸿飞 《探矿工程》2012,39(10):26-31
介绍了在老矿区深部进行找煤所采用的工艺与方法,即在采空煤层井段采用风动潜孔锤钻进方法进行施工,在钻穿采空煤层后在深部采用绳索取心钻进方法施工。对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7.
张中  李晓晨 《探矿工程》2012,39(Z1):91-93
利用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进行水井施工是一种有效施工工艺,在效率上比以往的普通岩心钻机有大幅度提高。结合国土资源系统援鲁抗旱打井的实践,介绍了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在应急抗旱打井中的应用,体现了潜孔锤钻进的优越。  相似文献   
48.
为了提高水文水井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水文水井施工周期。总结多年来施工水文水井的成功经验及不足,大胆引进新工艺一空气潜孔锤钻探技术及新设备-全液压履带式动力头DL-500型水并钻机、高风压空压机。在同样的钻进工艺下,通过使用DL-500型水井钻机及SPJ-300型水井钻机、XY-4型岩芯钻机施工水文水井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阐述了全液压履带式动力头DL-500型水井钻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9.
气动潜孔锤钻进技术若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动潜孔锤钻进技术以其钻进效率高、钻孔质量好等一系列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但在日常应用中也存在着诸如钻进效果不尽如人意,所选设备性能和施工条件不匹配、不适应其主要参数,基本操作守则掌握不好等问题。以工程实践为依据,参考有关文献,对气动潜孔锤钻进中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论述,以期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0.
针对在钻探实践中高能射流式冲击器的活塞杆频繁出现尾部塑性变形严重影响冲击器工作性能和整体寿命的现象,拟对活塞杆进行优化改进。利用非线性动力学仿真软件Ls-Dyna对活塞杆的回程撞击缸体进行数值模拟和优化分析,并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冲击末速度为4 m/s,活塞杆回程撞击缸体强制停止运动瞬间,尾部产生的应力集中值为3 339.28 MPa,导致其破坏;优化改进后,活塞杆上下端直径比为17/16、尾部圆弧直径为60 mm,活塞杆体内的应力集中值为1 419.66 MPa,较改进前活塞杆的应力集中值减小58%。试验验证表明,优化后的活塞能大幅提高使用寿命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